简配资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举办时期,也分别是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。从贯彻“南拓北优东进西联”的增量发展方针,到聚焦“老城市新活力”的时代新命题,城市从扩张建设转向存量运营的新方向。
曾经,广州作为全国首批“三旧”改造试点城市,如今,又成为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试点城市,一次次的先锋实践让广州走出了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,以城市更新为抓手,广州以期实现经济发展、民生改善、产业升级等产城融合共进的发展新格局。
特别自2023年国家支持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以来,广州锚定“一年开局、三年攻坚、五年见效”的总目标,全力打好城中村改造“59个国家计划项目”开局仗,推动52个项目成功申报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目前已全部实现开工,7个整治提升类项目稳步推进。
民生为先
多渠道筹措推动安置房加速兑现
在原摩配城地块上,罗冲围首期安置房正在马不停蹄施工中,凌乱无序的门店不见了。明年,这里将是一片交付验收的全新居民楼。去年9月,罗冲围松溪片区先行启动首期安置区开工,建设1800套(20万平方米)村民安置房,将满足松南村、螺涌村共1000户至少每户1套100平方米以上安置房的居住需求。
建设中的松溪片区安置房,摄于2024年底。
松溪片区安置房户型先后6次征求村民意见,按照三梯4-6户、得房率约100%的高标准进行建设,落实好房子的建设要求。事实上简配资,广州市自“三旧”改造以来便明确城中村改造项目必须优先建设安置房,并通过财政出资、市场融资、申请专项债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,确保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。
今年来,广州市加大城市更新攻坚力度,全市四大重点片区加速安置房动工建设进度。今年年中,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元岗村、长湴村首期安置房开工,新中轴海珠片区三滘村、东风村安置房开工。
截至目前,全市52个拆除新建类项目累计已开工建设安置房约9.3万套。通过使用专项借款购买存量商品房、房票安置等多种形式推动多元化安置。目前,全市已购买0.9万套(约90万平方米)存量商品房用作安置房。
随着时间与经验的双重叠加,广州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向难而进,创新更新机制挑战“硬骨头”,成为积极落地中央财政支持的重要突破口。广州将“老城市新活力”融入到城市更新的各个角落。在花都区新华街,危房“爆改”出美好的新生活——集群街2号居民自主募集资金,联合政府、国企等多方力量,以原拆原建的形式破旧立新,探索营造主动作为的“共治”格局,按照“谁受益、谁出资”的原则落实业主出资责任。
花都集群街原拆原建项目。花都区住建局供图
无独有偶,目前,越秀区小石集危房改造项目也在火热施工中,这是广州中心城区首个原拆原建项目。在“业主出一点、企业投一点、政府补一点”的筹资模式下,广州创新破解消防、产权、增容、报建等难题,最终,使得业主物业增值、企业投资获益、城市更新提速,赢得了多方共赢的新局面。
广州首个中心城区原拆原建小石集项目。
回首来时路,“民生”始终是广州城市更新实践的鲜明主线。坚守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城市发展理念,广州将满足群众的需求与期盼作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首要标尺。
产城共进简配资
“留转引”三字诀助力产业转型升级
从城市危房区到广州文旅“IP”,永庆坊用十余年的“绣花功夫”蹚出了一条创新之路。在空间减法、产业加法、效益乘法、折旧除法的有机更新中,永庆坊以政府引导、企业主导、社会参与的共同缔造机制,率先成为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获益者。
以永庆坊、泮塘五约等为样板,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产业引入赋能街区活化的实践,实现创客空间、科技研发、文化创意、民宿、轻餐饮等多种业态复合共生,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产业提升发展,在广州掀起了一股股浪潮——旧南海社区、新河浦、江南西等老街区,纷纷在新业态的烘托下,重新吸引年轻人进驻、打卡。
广州作为千年商都,毗邻珠三角制造业城市群,全市近一半城中村为产业型城中村,曾诞生过著名的淘宝村、制衣村、摩配村、箱包村等。凭借多年的城市更新经验和产业运营积淀,近年来,广州逐步启动城中村产业保育工作,专注解决产业如何升级,人往哪里去等改造核心问题。
当前,从全市四大重点片区来看,罗冲围松溪片区已引入华为研发中心,现摩配城产业园已原地腾挪保育,未来,村集体留用地上一片智能化新园区将拔地而起;环五山片区充分借助高校资源,深耕天河区科技企业优渥土壤,制定中小科技企业就地孵化、升级方案,将产学研紧密链接;新中轴则以广州塔为标志,不断增强世界地标性商圈能级,打造城市客厅和地标产业;火车站片区深挖老广交会区位优势,和周边服装产业底蕴,将形成站城产居一体化发展模式,高铁入城将人送到家,将货运到店……
广州力争做好上半篇空间文章,引领下半篇产业文章向实向新。通过“留、转、引”三字诀,因地制宜分级管理,为不同形态的城市更新项目制定出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方案。
“留”住优质产业根基。广州正大力推进28个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实施及“产业保育园”建设,引导一批富有成长性的传统优势企业原地保育。
“转”化低效用地项目。广州市组建超5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,建设电商基地和交易服务基地,推动龙头企业带动链条企业转移布局。
“引”入优质产业项目。将城中村改造作为优化空间布局、推动产业升级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。如黄埔区文冲村改造规划建设的数字产业载体吸引了百度、京东等头部企业设立区域总部。
【趋势】
广州:扩大城市更新的乘数效应
广州坚持城市更新“留改拆”相结合,将项目分为拆除新建、拆整结合、整治提升三大类,精准制定改造方案,力争以空间蝶变叠加多重利好,扩大城市更新乘数效应。因此,广州注重将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、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、城中村改造“三大工程”并行落地。
黄埔区2024年城中村改造项目共配建约1000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。另一方面,通过整治提升,改善城中村人居环境,并引入市场主体对城中村存量租赁住房进行整租运营。
白云区凤和村改造项目由专业企业租赁村民住宅改造后出租,提供长租公寓2000余套,出租率超过70%,为周边机场服务人员、年轻白领、应届毕业大学生及创业青年等提供可负担的高品质租赁住房。
同时,广州各区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设计竞赛,目前已有十余个项目参加设计竞赛,吸引凯达环球、晋思、戴德梁行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参与,通过提升改造设计标准,打造高品质宜居社区,积极落实“好房子”建设要求。
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,广州时刻不忘践行“让城市留下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”的谆谆教诲,让现代都市活力映照老城经典魅力,回答“老城市新活力”的时代命题。
聚龙湾更新项目赓续历史文脉,打造江水融城新标杆,自项目启动6年多来,聚龙湾保护片区内30余处文物、工业遗产或历史风貌建筑,注重保护“古村、古树、古桥”和在地民俗文化,探索出珠江世界级滨水活力区建设新范式。
聚龙湾项目围绕珠江岸线的“商脉、城脉、文脉”保护,汇聚政府、国企和社会更新力量,形成广州城市更新强大合力。留住乡愁、改出活力,还开创性打造全国首个滨江太古项目,推动形成项目内文化、产业、生态成片连片有机更新。
广州聚龙湾片区防汛墙活化利用。
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定调新发展方向的时刻,城镇化建设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新阶段,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标准需要重新审视,城市发展也亟待进行系统性思考,不仅要现代、便捷、时尚、文明,更要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、创新、生态、活力的城市有机体。
南方+记者 郎慧简配资
粤有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